更新时间:2022-01-13 16:31:08
6395来源:民生周刊
一万年前的钱塘江流域,生活着一群上山人。他们耕耘土地、播撒稻种,开始了一场关于作物生产的革命。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这些谷子每年都能开出花、结成穗,于是,金黄色的稻田成为家园边最美的风景。在这些人工培育的稻米中,有一些留存到了今天,其中的一颗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一粒较为完整的炭化稻米于2005年秋被发现。这粒炭化稻米之于上山文化,大概就像兵马俑之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它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一门语言,成为一种象征。“在这粒炭化稻米中,我们看到的是绵延万年的人类文化基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
穿越万年
近日,记者带着些“朝圣”心情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直行穿越2000平方米的大厅,拾级而上一层,来到南1展厅,进入“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那一粒留存了万年的炭化稻米就陈列在展厅正中央的独立展柜。在放大镜和灯光下,其表面呈现出斑驳的焦黄色。就是这粒靠着放大镜才能勉强看清的小黑点让稻作栽培历史上溯至一万年前,从而改写了世界稻作文明的历史。
在它的身后,4个陈列着良渚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的玻璃柜两两排开并将其环绕。在静谧的灯光下,5个展柜形成了一片远古的星空,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
放慢脚步。在“米酒的酿造与盛放”玻璃橱窗前停下。一个身着红衣的陶壶孤独地立在那里,万年岁月在它身上刻下了磨蚀的痕迹,整个仪态古老而沧桑。
此刻,仅仅靠知识与理性是不够的,参观者还需要一些古老的想象力,与先民连接起来,让过去的世界“复活”。比如这个陶壶的主人是谁?喝酒时与谁在一起谈过什么,彼时的生活境况和心情如何?稻米已经富足到可以拿来酿酒了吗?或者这酒不是日常饮用,而是有其他用途?
带着这些想象,记者来到“远古中华第一村”。进入到一座土阶茅屋,与屋主一起打制石器、收割水稻、加工稻米、蒸煮粥食,一起看袅袅炊烟。然后,在彩陶前聆听,它们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用途是什么,又是出于什么理由同意先民在身上画上条带纹、太阳纹、“数卦”纹这些神秘的图案?是日常审美,还是为了生活习惯的方便,或者说是某种信仰?在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先民的日常生活借助着一丝想象在脑中静静浮现。
最后我们在“万年遗韵”前结束旅程。
回头凝视玻璃柜子里“沉默无语”的文物,一万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城,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悠长的歌声于远方混同,归入幽暗而深沉的和谐里。整个展馆,“广大有如光明,浩漫有如黑夜”。
挖掘出来 保护起来
2004年10月,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一片宁静,除却农户家的围栏里传出几声鸭叫,只有三四个人举着洛阳铲在地里探土时,偶尔出现细密的人语和落叶的破碎声。村民对他们习以为常,那些是在此发掘遗址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
并非因为农闲,而是之前的4年里,这块台地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上山遗址第二期发掘中发现打制石器。”蒋乐平是考古队的领队,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东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态被掀开了一角。
蒋乐平与此地结缘,必然中也有偶然。
199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拟建的杭金衢高速公路沿线进行前期文物调查,蒋乐平担任领队。调查历时两个多月,在260多公里的路程内多次往返,发现了古遗址、古墓葬信息数十处。其中,在诸暨市次坞镇发现的楼家桥遗址,是此次调查中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正是这处遗址的发现,拉开了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考古调查的序幕。”
2000年,考古调查队一行来到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并在村北边一个叫上山的台地上,发掘到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遗存,出土的遗物中有陌生的圆石球和夹炭陶片。蒋乐平意识到“这里有东西”。此时正值包括这个台地在内的黄宅镇土地整理计划进行时。得知上山有遗址,浦江县委、县政府立即叫停土地整理项目,为文化遗产保护让出空间。
2003年,蒋乐平委托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吴小红博士为上山出土的夹炭陶片做的测年结果为距今11400至8600年。
2006年11月,“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浦江举行,“上山文化”这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最久远的新石器文化被正式命名。
良渚—河姆渡—跨湖桥—上山,犹如一道阶梯,让人们拾级而上,寻找文明的源头。21年间,上山文化的遗址在钱塘江上游流域及相邻的灵江流域已经发现了20处。考古学家严文明将上山遗址称为“远古中华第一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其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上山文化考古工作的推进,同样促进了地区的遗址保护工作。如今,上山遗址发掘区的四周搭起了挡风遮雨的保护棚,种满了金灿灿的稻谷,陈列馆里皆是珍贵文物。
自上山遗址发现以来,对遗址的保护、研究及宣传已成为浦江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2006年5月,上山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上山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均已颁布。2013年,上山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6年,上山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工程(一期)建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2020年,上山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工程(二期)建成并投入使用。2021年7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推进上山文化申遗”。2021年10月,浦江上山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国家博物馆,小朋友认真观察展出的标本。图/罗芳菲
活起来 传下去
在过去,博物馆一直难以逃脱“传统”“老套”“古板”这样的形容词。如果不是专业的参观者,看到的仅仅是静态的文物展览,文物的旁边标注着名称、出土地点、器型和其他信息。干巴巴的文字无法让人更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也很难产生兴趣。但在“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上,却看到年轻的妈妈在给年幼的儿子逐字逐句地读《序言》:“稻米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之一。据统计分析,水稻养活了现今世界近乎半数的人口。稻作农业起源,是人类文明史的重大事件。……”看到展厅的实验台前,小男孩饶有兴趣地操作器具,对比野生稻和驯化稻的“小穗轴”“植硅体”“颗粒长宽比”3个生物学特征。还有义乌桥头遗址复原示意模型前,坐在婴儿车里探头探脑的小女孩。
“我们用近200件展品还原了人类稻作农业最初的样子。我们降低展览的难度、贴近生活,利用辅助背景知识板、场景复原、多媒体动画等多种展示手段,增加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最大限度让文物‘活起来’,让非专业的参观者看得明白,让小朋友也能‘玩得开心’。”作为“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浙江展览工作团队的一员,浦江上山遗址博物馆馆长张国萍说。
为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时有一个能让民众回顾、审视、了解自己民族和传统文化的窗口。“我们对考古挖掘现场进行了永久性保护,并且在挖掘现场外围建设一圈廊道,廊道里设有上山文化展。遗址保护下来了,又兼具博物馆功能。”2016年,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建成。
出于同样的目的,2021年伊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开始在各地巡回展出,巡展首站设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张国萍用“吸睛无数、轰动杭州城”来形容那次展览。
建立考古遗址公园、开展巡回展览的影响体现在县上的居民生活中,他们仿佛从八卦和无聊中苏醒,呼吸着文化遗迹带来的新鲜空气,开始争论一些他们从前想都没想过的话题。“以浦江上山遗址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我们要为之自豪。”
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一粒稻米”承载文明意义,除了建立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在各地举办巡回展览外,浦江还建了一个“万年上山稻作博物馆”。
万年上山稻作博物馆是全国首个稻作博物馆,位于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北面,稻田占地面积仅两亩,却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年代的60多个水稻品种。“让游客走到田间地头,近距离感受稻米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对万年上山和稻作发展更深刻的理解。”
2021年10月,稻谷成熟的季节,这个博物馆彻底“活”起来,所有游客都“跳下”田间与稻谷试比高,“这是最好的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民生周刊》记者 罗芳菲)
新房
浏览
卖二
手房
出租
房子
新闻
资讯
联系
我们